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贝多芬”丨《年轻人的音乐会》课程导赏
《年轻人的音乐会》课程导赏
肖斯塔科维奇
——人们称他为“20世纪的贝多芬”
1942年,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被德军围困的列宁格勒担任消防队队员的“全目峨装”照,登上了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这张照片成了苏联人民抗击法西斯侵略者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一、早熟的天才
肖斯塔科维奇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成为苏联乐坛的领军人物,他的《列宁格勒交响曲》享誉全球。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在彼得堡。父亲是一名工程师,酷爱音乐,母亲是钢琴家。他5岁时随父母去看歌剧,回家便能准确地哼唱出剧中的一些曲调。
小肖斯塔科维奇经常随父母参加一些文艺沙龙,并多次在沙龙里演奏钢琴。人们还记得,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走到钢琴前,踮起脚,坐到琴凳上。他身材瘦小,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态。当他的手指一碰琴键,那如泣如诉的旋律便让人潸然泪下……
肖斯塔科维奇11岁开始作曲,处女作是钢琴曲《悼念革命牺牲者葬礼进行曲》,表达了他对1917年“二月革命”的感受;他13岁进入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学习,经历了“十月革命”初期的艰苦岁月。他患过肺病,体格孱弱,因为没有力气挤有轨电车,每天只能步行上学。
他16岁那年,父亲患了肺炎,不久便撒手人寰了。父亲走后,母亲为了维持:gA的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在一家餐馆做了一名收银员,每天工作13个小时。一天夜里,她在下班路上遭遇劫匪,头部受了重伤。母亲失业后,家境更加艰难,不得不靠典当度日。姐姐去了芭蕾学校教钢琴,肖斯塔科维奇则每晚去电影院弹钢琴为默片配乐。
母亲深信儿子在音乐方面的才能,竭尽全力支持他的学业。肖斯塔科维奇19岁从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一鸣惊人,显示出他超凡的才华。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立即将他收入麾下。
从此,肖斯塔科维奇以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和优秀的作曲家的身份活跃于乐坛。上世纪20年代中期,苏联文艺界各种创作流派争奇斗艳。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画家马列维奇、戏剧家梅耶荷德、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肖斯塔科维奇深受时代潮流影响,孜孜不倦地从事着艺术探索。他的创作个性鲜明,不因循守旧,不受学院派传统的束缚,顽强开拓着自己的道路。
二、《第五交响曲》诞生前后
肖斯塔科维奇1934年创作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自夫人》,表现手法新颖大胆,上演后风靡一时。可是在1936年1月,苏共《真理报》却发表了一篇题为《喧噪代替了音乐》的乐论,对《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进行了批判和全面否定:“这种音乐令人难以捉摸…·唱歌被喊叫所代替”,“它是故意做得‘颠倒凌乱’”,“当下苏联音乐中的这种倾向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小资产阶级的‘革新’,结果是脱离真正的艺术,脱离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文学”。
原来,斯大林看了这出歌剧后十分恼火,认为其音乐语言与苏维埃政权格格不入,指令立即召开音乐界紧急会议,批判肖斯塔科维奇的“形式主义”。
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中央委员日丹诺夫把作曲家们召集到一起。为了说明什么是不同于有“错误”的作品的“悦耳音乐”,他还示范性地在钢琴弹奏了一段乐曲。
没过几天,削斩塔科维奇创作于1935年的舞剧《清澈的溪水》又受到《真理报》的批判。十天内连遭《真理报》两番轰炸,肖斯塔科维奇的处境可想而知。年轻作曲家的心灵受尽折磨。他沮丧绝望,时刻等着被捕。他还主动地把自己新创作的、正在排练的《第四交响曲》撤下,以免加重自己的“罪过”。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但为了亲人们,他咬牙挺了下来。
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在极度痛苦中完成了纪念“十月革命”二十周年的《第五交响曲》,他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维埃作曲家对正确批评的答复”。果然,《第五交响曲》受到评论界的一片赞扬,他们说它“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热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这部作品使肖斯塔科维奇绝处逢生,命运有了转折。也使他坐稳了苏联乐坛的第一把交椅。
三、一座音乐的丰碑
从1937年起,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任教,授课之余仍勤奋创作。
1941年6月22日凌晨,希特勒背信弃义,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向苏联发动进攻。1941年8月8日,列宁格勒陷入了德军的重围,列宁格勒保卫战持续了将近900天。肖斯塔科维奇原来是想上前线的,但未获批准,于是他就积极地投入了民防工作。他被编在消防队,每天身穿消防制服、头戴消防帽在楼顶值班,只要警报一响,便准备奋战火海……在战斗的间隙,肖斯塔科维奇还创作了反映列宁格勒保卫战的大型作品《列宁格勒交响曲》。对敌人的仇恨和对人民的热爱,使他的创作灵感一发而不可收,仅仅五个月便完成了这一巨作。他称“它是伟大斗争的产儿”。
有趣的是《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首演日1942年8月9日,正是希特勒曾扬言要攻下这座城市,并在市中心举行阅兵式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
当苏联人民广播电台呼吁留在城里的音乐工作者都来参加《列宁格勒交响曲》的排练时,音乐家们忍受着饥饿,忍受着失去亲人的悲痛与疾病的折磨,纷至沓来。为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苏联炮兵以猛烈的炮火保卫城市上空。《列宁格勒交响曲》是在隆隆炮声中演出的,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演出结束,肖斯塔科维奇在电台发表演讲:“音乐是我的武器,我要用自己的艺术帮助祖国人民取得胜利。”
《列宁格勒交响曲》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美国报纸评论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艺术家能在如此严酷的日子里,创作出具有不朽的美和崇高精神的作品,那么这个国家就是不可战胜的!”1941年底,肖斯塔科维奇被琉散到古比雪夫,1943年定居莫斯科,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年,他创作了《第八交响曲》,翌年又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三部交响曲被称为“战争三部曲”。
《第八交响曲》诞生于战争转折期,预言乌云即将消逝,美好生活就在前面。它在1947年的“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上获得好评,捷克人把它与伏契克的不朽杰作《绞刑架下的报告》称为姊妹篇。《第九交响曲》也叫《胜利交响曲》,写于战争胜利的日子。苏联国家领导人期待肖斯塔科维奇的《胜利交响曲》能够光耀斯大林和苏联人民,然而在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里既没有合唱、独唱,也没有颂歌,甚至连小小的献词都没有,只有听不大懂的音乐。这让斯大林很是不悦,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祸根。 在肃整运动中在劫难逃
1945年,战争终于结束了。战后世界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双方进入了军事对峙又力求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冷战时期。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争斗。
由于日丹诺夫同马林科夫之间的权力之争,引发了一场以肃整文艺界为主要目的的政治运动。肖斯塔科维奇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们说他自《列宁格勒交响曲》之后,就再没有写出过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作品,并谴责他的某些新作存在着“过多地表现痛苦,甚至是病态心理,过多地关注现实生活中阴暗面”的缺点。
1947年,联共(布)中央号召作曲家为纪念“十月革命”胜利三十周年创作一批优秀的作品。但是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和哈恰图良等苏联国内最杰出的作曲家拿出的作品都不能令日丹诺夫满意。整顿音乐界的时机到了。日丹诺夫马上召开作曲家会议,点名批判了一大批作曲家,批评他们是“反人民的形式主义者”,肖斯塔科维奇首当其冲,他在作曲家协会的领导职务被免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资格也被撤销。面对这种形势,肖斯塔科维奇不得不表示自己将努力“创作出与苏联人民心心相印、为他们所理解和喜爱的作品”。
四、命运终于有了转机
肖斯塔科维奇履行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创作了一系列歌颂性的作品,如以苏联改造大自然为题材的清唱剧《森林之歌》、表现俄国1905年革命的《第十一交响曲》和反映“十月革命”的《第十二交响曲》。为了“将功赎罪”,他还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影音乐:《伟大的公民》、《卓娅》、《青年近卫军》、《米丘林》、《易比河会师》、《攻克柏林》、《难忘的1919》、《哈姆雷特》、《李尔王》等,他的电影音乐广受好评,屡获斯大林奖。唯独《第十交响曲》因有怪诞、黑暗的形象,又—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评论界认为,作品里存在着“近似歌斯底里的痛苦感觉”,表现了许多“沮丧的形象”。
关于《第十交响曲》,我国当代著名指挥家李德伦曾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1953年,风华正茂的李德伦到苏联深造,听了肖氏这部作品后深感晦涩难懂。他困惑不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竟如此沉重?他和苏联同行谈及此事,而苏联朋友却只是报以苦笑。回国后经历了数载风霜雨雪,年届花甲的李德伦再次聆听这部作品时,对其音乐语言似乎一下子就听懂了。1992年,李德伦亲自指挥演奏了这部寓意深刻的交响曲。
世事浮沉。上世纪50年代晚期,肖斯塔科维奇的命运终于有了转机,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58年,苏共中央为他恢复了名誉,1960年他成为苏联作曲家协会俄罗斯分会第一书记。他住在莫斯科一幢宽敞的寓所里,郊外还有一座乡间别墅。他拥有四台钢琴,收入也相当丰厚。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的艺术向着两极发展:一方面既能满足政治需要,另一方面又具有深刻的个人倾向,音乐成了他的避难所。
五、为人类精神自由而奋斗
肖斯塔科维奇1962年创作了《第十三交响曲》,这部交响乐取材于苏联备受争议的年轻诗人叶夫图申科的长诗《娘子谷》。娘子谷是乌克兰境内的一个峡谷,二战时,纳粹在那儿屠杀了数十万犹太人和乌克兰人。《娘子谷》强烈震撼了肖斯塔科维奇,他在震撼中完成了《第十三交响曲》的创作。作品以揭露种族镇压的残酷性为主题,是一首振聋发聩乐曲。莫斯科民众翘首企盼这部交响曲的演出,因为大家都明白作品里蕴藏的是什么。在《第十三交响曲》1962年12月举行的首演中,听众爆满,气氛活跃。演出结束后,肖斯塔科维奇在叶夫图申科的搀扶下,上台接受观众的掌声与喝彩。两代艺术家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人类的精神自由而奋斗的。当作曲家和诗人双双鞠躬谢幕时,观众简直为之疯狂。人们有节奏地呼喊着他们的名字,热泪盈眶。
1963年1月,当年几乎把肖斯塔科维奇推入绝境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更名为《卡特琳娜·伊斯梅诺娃》,再次上演。后来,这部歌剧又被拍摄成电影——肖斯塔科维奇终于打赢了这场战争,但却付出了整整半生的代价!声乐交响诗《拉辛之死》是肖斯塔科维奇晚年的力作,也取自叶夫图申科的同名诗歌。在这部交响诗中,叶夫图申科豪迈而富于激情的诗句,与作曲家高超的音乐结合在—起,可谓珠联璧合。而肖氏最后的交响曲《第十五交响曲》,则是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交响回忆录,为他动荡不安、大起大落的一生作了总结。
六、被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
肖斯塔科维奇命运多舛,历经磨难。上世纪50年代,正当他的创作渐入佳境时,他的家庭却遭到不幸:1954年,他的爱妻尼娜英年早逝,留下了两个十几岁的孩子。1956年,他第二次结婚,但这次婚姻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不久便告结束。1962年,他与温柔、体贴、善良、文静的叶莲娜结为伉俪,叶莲娜陪他走完他人生的最后13年。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共创作了15部交响曲,打破了自贝多芬一生写出了九部交响曲的纪录。他的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大型作品占主导地位。其音乐语言极其复杂,而且异乎寻常地大胆。他的电影音乐及歌曲淳朴、明朗、清澈。既充满感情又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另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在他的追悼会上,演奏的就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八交响曲》中的第一乐章;他1932年为电影《相逢》谱写的插曲《相逢之歌》,在二战期间竟成为了《联合国歌》,成为和平、团结的象征。
1975年8月9日,肖斯塔科维奇因心脏病发作,在克里姆林宫医院逝世。葬礼时,人们望着棺中的大师,看到他脸上竟浮现出一丝微笑,都十分诧异。大师的一个崇拜者说:“我多次见过他笑,但我不记得他有过这样的笑容:超脱、安宁、平静而满足,仿佛回到了童年,似乎他终于解脱了一切。”是的,死亡对这位内心充满忧思、充满矛盾的作曲家来说,确实是一种解脱。
音乐界高度评价了肖斯塔科维奇,说他经历了极其复杂的时代,他的音乐就是一部数十年的编年史,称赞他的作品达到了在特殊历史时期艺术创作的极致,甚至将他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本文作者 龙飞)
第二季伯恩斯坦《年轻人的音乐会》导赏:
11、西方标题音乐发展简史
12、柏辽兹的贡献是什么
13、《虎口脱险》中的柏辽兹
16、伯恩斯坦论马勒的两面性
20、德沃夏克在美国
24、安德森《打字机》欣赏指南
26、伯恩斯坦论艺术的价值
29、伯恩斯坦与美国文化特质
31、一场离经叛道的演出
38、维也纳音乐之都的由来
40、小步舞曲欣赏指南
41、谐谑曲欣赏指南
42、《春之声圆舞曲》欣赏指南